● 帖
tiè ㄊㄧㄝˋ
● 帖
tiě ㄊㄧㄝˇ
● 帖
tiē ㄊㄧㄝˉ
英語 invitation card; notice
法語 soumis,obéissant,docile,carte,faire-part,livre de modèles de la calligraphie à imiter et à copier
詳細字義
◎ 帖 tiē
〈形〉
(1) 帖服。對約束、控制或權威命令順從的 [obedient]
塞外蠻人方帖服,水邊鬼卒又猖狂。——《三俠五義》
又如:伏伏帖帖;俯首帖耳;帖帖(形容帖伏收斂的樣子;溫順,服帖);帖伏(折服,順從不反抗);帖脅(拘束不展)
(2) 安定 [stable]
事不妥帖。——王逸《楚辭序》
安置妥帖平不頗。——韓愈《石鼓歌》
又如:帖然(安定);帖泰(安寧;安定)
(3) 安靜 [quiet]
帖,靜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又如:帖息(平靜無聲);帖妥(靜止不動)
詞性變化
◎ 帖 tiē
〈動〉
(1) 粘。同“貼” [glue;stick on]
對鏡帖花黃。——《樂府詩集·木蘭詩》
如:帖黃(貼黃。唐時敕書用紙。凡有更改的地方,仍以黃紙貼之)
(2) 緊挨著 [snuggle close]
因帖臥床上,劍至果高。——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
又如:帖騎(貼身于馬上);帖席(貼臥席上);帖伏(貼地而伏)
(3) 砌壘 [build by laying bricks or stone]
帖石防潰岸。——唐· 杜甫《早起》
(4) 添補,增添 [add]。
如:帖例(帖附前例)
(5) 典押 [mortgage]
臣計天下編戶,貧弱者眾,有賣舍、帖田供王役者。——《新唐書·李嶠傳》
(6) 另見 tiě;tiè
常用詞組
順服、馴伏。如:「帖服」、「俯首帖耳」。宋·薛季宣〈跋蠟虎圖〉詩:「請君懸之政事堂,坐令帖伏犬與羊。」通「貼」。
黏。如:「帖花黃」。元·無名氏《陳州糶米·第一折》:「有朝事發丟下頭,拚著帖個大膏藥。」通「貼」。
形穩當、適切。如:「妥帖」。
名姓。如明代有帖晏。
寫在紙、帛上的書信、詩、文等手書墨蹟。如王羲之的〈喪亂帖〉、〈快雪時晴帖〉。
臨摹學習的書畫拓本或影印本。如:「碑帖」、「字帖」、「畫帖」。宋·蘇軾〈虔州呂倚承事年八十三讀書作詩不已好收古今帖貧甚至食不足〉詩:「家藏古今帖,墨色照箱筥。」
文書、契據。南朝梁·無名氏〈木蘭詩〉二首之一:「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。」
唐、宋、元科舉時代,稱應試題目為「帖」,從經文中帖出數字而得。如:「試帖」。
應酬用的書柬。如:「請帖」、「謝帖」。《儒林外史·第一○回》:「你回他我們不在家,留下了帖罷。」
量詞。計算藥劑的單位。如:「一帖藥」。
【唐韻】他葉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託協切【正韻】他協切,??音貼。【說文】帛書署也。【廣韻】券帖。
又【通俗文】題賦曰帖。
又唐制,帖試士曰試帖。舉人總括經文,以應帖試,曰帖括。【文獻通考】帖經,以其所習經,掩其兩端,中閒開惟一行,裁紙爲帖。凡帖三字,隨時增損,可否不一,或得四,或得五,或得六,爲通。【唐書·選舉志】楊綰疏言明經,但記帖括。
又【唐國史補】宰相判事有堂案,處分百司曰堂帖。
又【廣雅】帖,服也。
又【增韻】妥帖,定也。【王逸楚辭序】義多乖異,事不妥帖。【陸機·文賦】或妥帖而易施。
又【廣韻】牀前帷也。【釋名】牀前帷曰帖。言帖帖而垂也。